引言
近来,小米汽车事故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至舆论中心。我们从“摸着特斯拉过河”到蔚来、小鹏、理想、问界(华为)、小米等百花齐放,实现了对传统汽车工业的惊人跨越。然而,安全问题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从陪跑到超越的路径上,核心技术的安全可靠与自主可控是永恒的生命线。
如今,在另一个关乎百年国运的赛道上——空天信息产业,我们面临着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相似的局面:前有星链的绝对领先,后有全球各国的激烈追赶。这场竞争,远非商业航天那么简单,它是一场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数字主权的“太空争夺战”。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能否在这场战役中担当引领者,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第一问:空天信息产业是什么?
空天信息产业,绝非遥不可及的“放卫星”。它是以卫星、火箭、飞行器等空天设施为基础,通过天地一体化的网络,收集、处理和应用空间信息的新兴产业。简单说,它要为我们在地球内外部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的基础设施,是继地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未来数字经济的“空间维度”核心。其产业链条极长:
(1)上游“造星星”:火箭、卫星的研发制造与发射。
(2)中游“看星星”:卫星的运营、测控以及数据的接收处理。
(3)下游“用星星”:通信、导航、遥感等数据的千行百业应用。

图1 空天信息产业图谱
其核心应用场景,将深刻改变社会运行模式:
对于远洋航行、空中航班、偏远山区、应急救援等传统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卫星互联网能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星链已开始测试手机直连卫星业务(D2D),2025年8月其全球用户数量已超过700万。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均已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未来将陆续开展相关业务,手机直连卫星将成标配,通信将迈入“全球无盲区”时代。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7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9%。高精度北斗导航赋能自动驾驶,让车辆厘米级定位;赋能智慧农业,实现农机无人化精准作业;赋能电力电网,进行全网时间同步。它是未来智能社会的 “时间与空间基准”。
宏观监测方面,分钟级扫描全球农田,精准评估作物长势,为“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大范围追踪温室气体浓度,科学支撑“双碳”战略推进;实时捕捉台风路径与森林火点,极大提升防灾减灾的响应速度与精度。微观洞察方面,能持续监测跨海大桥、摩天大楼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毫米级沉降变化,防患于未然;为智慧城市提供动态数据,让城市治理更加精细、智能。

图2:应用场景示意图
第二问:空天信息产业有多重要?
星链的军事应用已在俄乌冲突中展现无遗,为乌克兰提供了强大的抗干扰通信能力。美太空军称,与之合作的商业公司未来将被列为“关键太空资产”,美太空军“在获得指令的情况下,有义务保护和捍卫关键太空资产”。这警示我们,一个由他国商业公司主导的巨型星座,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转化为高效的军事辅助资产。数万颗卫星构成的“太空基础设施”,其潜在风险在于:
(1)增强军事效能:可转为全球监控、通信保障平台。
(2)数据通道优势:全球互联网流量、物流信息等数据将拥有新的传输通道。
规则制定权:谁主导了基础设施,谁就掌握了未来太空治理的话语权。

图3:乌克兰士兵在前线部署“星链”设备
我们期待复刻汽车工业从陪跑到超越的成功模式,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并且时间窗口正在收窄。我们与西方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与先机的丧失
低轨卫星星座容量上限仅6万颗左右,且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定,近地轨道和黄金频段“先占先得”,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根据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数据,目前环绕地球的活跃卫星中,SpaceX的星链占比已超一半。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技术追赶问题,更是“太空圈地”背景下的资源争夺问题。
(2)成本与效率的碾压
根据欧洲航天局的评估,SpaceX通过火箭回收复用技术,已将发射成本降至1.4-2万人民币/公斤,下一代“星舰”目标是将成本降至2-3千元/公斤。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成本最低也要7万人民币/公斤,民营公司发射成本目标在3-4万人民币/公斤。SpaceX的成本优势使其能以“下饺子”速度部署星链,截至2025年10月,星链发射卫星突破1万颗(在轨8652颗),其庞大的星座规模已开始产生显著的军事和商业价值。
(3)“星多箭少”的产业瓶颈
当前产业瓶颈主要在于发射环节,呈现“需求爆发”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一是发射工位紧张,尽管我国已加速建设海南文昌、山东海阳等商业航天发射场,但面对即将到来的星座组网高峰,能满足高密度、灵活调度需求的发射工位依然稀缺。二是运载火箭的运力瓶颈,仅垣信卫星“千帆星座”就要发射1.5万颗卫星,需要大运力、低成本火箭,但民营商业火箭10吨以上尚无发射成功案例,垣信卫星的发射招标曾因供应商不足而流标,直接制约了星座的组网进度。发射工位的稀缺、低成本大运力火箭的缺位,是当前产业发展最关键的瓶颈。

图4:中美航天发射对比示意图
第三问:空天信息在上海发展如何?
政策解读
上海已展现出争夺这场战役主导权的雄心,顶格谋划《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到2025年,实现“上海星”、“上海箭”的批量化生产能力(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要达到2000亿元。这体现了上海将空天信息作为未来产业核心赛道的坚定决心。
空间布局方面,上海市政策导向为“一体两翼”。主体是闵行航天城,作为研发创新策源和总装制造基地。2024年,上海市级商业火箭特色产业园在闵行揭牌,旨在进一步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东翼是浦东、临港,聚焦卫星科研和高端制造。临港卫星产业基地已形成集总装、测试、运维于一体的能力。西翼是青浦、松江,突出“G60星链”和北斗导航的应用转化,松江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是核心承载区,龙头企业垣信卫星运营的“千帆星座”计划于2030年前发射约1.5万颗卫星。此外,金山区华东无人机基地、北斗西虹桥基地等特色园区也构成了产业多点布局的态势。

现状布局
根据研究小组的梳理,上海目前航天信息企业主要分布在闵行、青浦、松江、浦东张江、临港、虹口等区域,与政策引导的空间落位基本一致,已形成功能清晰、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从产业链布局角度来看,闵行区以闵行航天城为集聚载体,以航天八院为龙头引领,重点布局火箭、导航、通信等产业链环节;青浦区北斗西虹桥基地以华测导航为代表,专注北斗导航位置服务应用;浦东张江、临港的代表企业中国星网、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主要聚焦卫星制造与卫星系统运营管理,是卫星制造的集聚区;松江区依托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以垣信卫星、上海格思航天等企业为引领,重点发展卫星通信网络运营、卫星批量制造及相关应用服务;虹口则侧重航天技术融合应用,积极培育与航天相关的软件研发、数据服务、科创服务等高端服务环节。
未来展望
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上海不能走“重复建设、低价内卷”的老路,必须发挥其综合产业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1)产业瓶颈聚焦攻坚:以综合优势赋能“太空高速”
上海虽不具备建设内陆发射场的理想条件,但可积极论证海上发射平台的可能性。此外,上海核心优势在于高端装备的系统集成、研发设计和总装制造,可聚力突破火箭可回收关键技术、提升卫星批量制造工艺与自动化水平,输出高可靠、低成本“上海箭”和智能化“上海星”。利用其临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强化海上发射支撑与服务能力,优化发射供应链与服务链,实质性地为“太空高速”降本增效,破除产业瓶颈。
(2)军民融合百花齐放:构建“国家队+生力军”协同创新生态
上海可扮演好“组织者”角色,推动“国家队”作为链主企业,发布关键需求,引导民企攻关。发布“机会清单”,由链主企业发布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的需求清单,引导民营“专精特新”企业参与配套攻关。设立“产业基金”,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设立市场化运作的空天信息产业专项基金,对高成长潜力企业进行精准投资,巩固产业链的稳定与安全。形成“国家队需求引导-民营队技术突破-金融资本有效支持”的协同生态,避免低水平重复竞争。
(3)智能卫星弯道超车:从“太空硬盘”到“太空云脑”
在组网规模短期难超越的情况下,上海可发挥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软件产业的雄厚基础,大力发展软件定义卫星和星上AI技术。支持开发星载智能操作系统,让卫星像智能手机一样,通过软件升级和App加载,在轨实现功能拓展与性能优化,提升星座功能的灵活性。 发展星上AI技术,研发适用于太空环境的轻量化、高能效AI芯片与算法,使卫星能自主在轨完成数据分析,直接向地面传回有价值的决策信息而非原始数据,缓解星地通信带宽压力。
(4)应用场景先行先试:以应用闭环驱动产业成熟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和国际枢纽,本身就是空天技术最理想的综合试验场。建议在洋山港无人驾驶与智能调度、城市碳排放监测、长三角地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重大活动应急通信保障等领域,设立“标杆应用场景”,先行先试形成若干应用闭环,拉动上游技术迭代与中游数据服务能力提升,成为先进解决方案的策源地和输出地。

小结:从“汽车路”到“航天路”,上海的机遇与担当
空天信息产业是本世纪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它是一条比汽车工业更艰险、更宏大的“航天路”。这条路考验的不仅是技术突破的能力,更是构建产业生态的战略定力和系统思维。汽车工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差距并非不可逾越,关键在于找准差异化路径、坚持开放创新、并保持长期战略投入。
对于上海而言,发展空天信息产业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构筑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历史性机遇。这场竞赛的终点,不仅在于产业规模,更在于能否掌握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的主导权。
能否在这场竞赛中占据有利位置,关键在于上海能否将自身的综合优势,高效转化为太空领域的开拓能力。仰望星空,仍需脚踏实地。上海需以更强的紧迫感、更实的举措,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争中,稳步从“跟随者”迈向“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