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下简称《规划》)引起国内外媒体、行业专家的广泛关注。从历史延续来看,数字中国的政策导向逐步清晰,过去数年国家政策频发,“保驾护航”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意图非常明确。
2017年十九大首次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的理念,开启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
2018年发布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是首个国家层面数字经济整体战略的部署;
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
2022年进入政策密集发布期,年初《“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数据经济的发展确定指导思想;十月份二十大报告关注数字中国在贸易、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十二月《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简称数字二十条)初步形成我国数据基础制度的“四梁八柱”。
中国在发展数字经济政策导向方面,始终处于全球引先者的角色,这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这意味着在工业产业领域,中国的数字化拥有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数字化经济发展具有先天优势;同时中国又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在社会生活和消费领域,中国的数字化拥有最为厚实的体验群体,两者成为数字中国崛起最坚实的基础。
作为数字中国的顶层设计,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了整体框架和建设目标。
整体框架简称2522,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成体系的提出数字中国的建设框架意味着中国数字经济体系理论基本成熟。
数字中国建设目标分为两个时间节点: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距离2025年不到三年的时间,数字中国一体化推进格局方面已逐步体现出来。
产业发展
在产业发展领域,一方面《规划》非常关注二三产业领域的数字技术创新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三产业占比越来越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的重要抓手。二三产业的能级不断提高,在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产业的形态、产业的空间布局、产业链的整合等问题需要统筹考虑。产业地图作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一种管理工具,将土地空间、产业要素和产业层级关系整合在一起,成为产业领域数字化创新的一个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对于第一产业——农业,《规划》也给予了较多的笔墨,比如在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方面,构建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农村统一的宅基地数据系统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更多诸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保护的应用场景中,通过数字化手段推进农村综合整治也将成为一条必经之路。
数据应用
在数据应用方面,《规划》区分了公共数据和商业数据。对于公共数据,强调汇聚利用、建立数据资源库等措施;对于商业数据,则强调市场化配置。《规划》倡导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占GDP比重达到39.8%,数字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字资产的价值已经成为商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必然要进行数据资产评估,2022年6月8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下发了《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开启了数据评估规范性管理。未来随着数字中国的建设,数据资产评估将成为资产评估行业又一个崭新的业务领域。
数字政务
《规划》要求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和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同时《规划》要求开展数字中国发展监测评估,明确了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数字中国建设牵扯面多、难度大、成效可能短时间内不太显著,但是成为政府和国企领导的“一把手工程”,一定会得到高度重视。将数字政务和评估考核机制结合在一起,为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数字化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近年来,不论国企还是政府部门,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初见成效,各级政府的大数据中心、国有企业的信息化部门持续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随着《规划》的出台,在相关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不论国企还是政府部门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将成为数字化建设的新的工作目标。
总体来看,《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发布,为中国数字化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对加快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切实落实这份规划,推动数字化建设不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