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观点
Insights

洞见观点

首页 > 洞见观点 > 洞见 > 未来产业系列研究 | 上海具身...

未来产业系列研究 | 上海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思考

来源: 2025.08.27 40

------------前言------------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以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国家层面,《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且提出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地方层面,北京、上海、深圳等市级政府迅速响应,出台一系列政策助力地方未来产业发展。

为服务上海未来产业发展,城市测量师行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启动未来产业系列研究,以脑机接口、量子科技、具身智能、低空经济和空天信息等为案例,立足上海,展望未来,从规划、空间、制度和双碳等视角,形成产业发展观察和思考,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和交流。

本文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未来产业系列研究的第一期,重点聚焦具身智能产业。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产业迎来一系列重大政策利好。3月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具身智能”,标志着具身智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核心方向之一。8月,《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的发展目标。


01   什么是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Embodied AI)是指有实体化载体的智能体,能够在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中进行感知、交互和自主学习优化。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更为熟悉的ChatGPTDeepSeekAI大模型,主要依靠算法和软件进行运作,不需要搭载具体的物理载体,被定义为“离身智能(Disembodied AI)”。

与传统机器人相比,具身智能不再依赖预设程序执行单一且重复的工作任务,而是结合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运动控制等多领域技术,使机器人能够理解复杂指令、自主规划行动并在真实环境中完成操作。

具身智能一般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物理实体、交互系统、智能模型:

1)物理实体——具身智能的身体:人形或非人形的物理载体,具备环境感知、运动和操作执行等能力,例如无人机、智能汽车、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

2)交互系统——具身智能的感官:依靠摄像头和传感器等装备以第一人称视角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和识别;

3)智能模型——具身智能的大脑:利用智能大模型对工作任务和现实环境进行拟人化理解,并拆解为各类行动,执行任务并且学习提升。


02   2025年:具身智能量产元年

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突然“出圈”的原因在于“技术-制造-政策”三大变量的叠加突破:

※技术层面:国产大模型在智能感知、自主决策和拟人化交互等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为具身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生产层面:传感器、减速器、机器人关节模组等核心零部件国内制造工艺日趋成熟,部分零部件制造技术路线开始收敛,综合提升了供应链的国产化能力,显著降低具身智能产品的制造成本;

※政策层面:具身智能所具备的促进人工智能“实体化革命”的潜力,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将其列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各国政府持续出台财政激励、场景订单和技术标准等各类政策促进本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伴随在应用场景、技术标准和发展导向等方面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具身智能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

2025年春晚宇树机器人亮相引爆全网


03   立足上海,我们有哪些观察?

观察1

应用场景优先,助力创新落地转化

应用场景是具身智能发展的关键变量。围绕生产和生活各类应用场景,针对性地进行数据收集、算力布置、模型训练和应用落地是具身智能产业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的关键。作为超大规模城市,上海具备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资源,因此如何进行选取和布局成为关键。《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指出“立足上海市行业优势,以物流装配、工业制造、商业零售、医疗康养、家政服务等领域为牵引,开展场景征集与任务揭榜,探索具身智能应用新业态,对产业创新融合示范应用项目,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20%且不超过1000万元支持并进一步对物流装配、工业制造、商业零售、医疗康养、家政服务等5大重点应用场景进行细粒度划分,例如工业制造场景指出“支持汽车、钢铁、船舶等行业优质企业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进行集成创新”。在此基础上,上海经信委也印发了《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具身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落地应用方向。

观察2

融入区域战略,整合跨区域供应链

在供应链层面,具身智能产业共涉及AI算法、云计算、传感器、能源电池、芯片、信息系统和控制器等10个行业门类。常规人形机器人需要各类零部件超过1000种,类型不仅包括标准化零部件,还涉及高精度传感器等。单一区域要实现供应链100%本地供给既不经济也不现实,但供应链地理纵深过长又会带来成本增加和响应速度降低,因此需要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整合跨区域供应链。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上海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明确指出要“加强与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推动企业跨界合作,提升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

观察3

构建制度体系,培育本地产业生态

作为技术应用型产业,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跨区域的供应链体系,还需要本地产业生态体系的支撑。上海通过政策体系的构建,提升具身智能产业各端行业主体的关联程度,培育本地具身智能产业生态。《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指出,需要发挥地方优势资源基础,面向具身智能发展共性需求,建设算力、实训场、中试、投资、租赁五大平台。例如需要发挥上海金融资源集聚优势,鼓励金融机构与具身智能终端及核心部件企业开展合作,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进入应用市场。同时上海经信委印发《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措施》,通过算力券、模型券和语料券等手段,降低行业创新成本,助力本地产业生态培育。



04   浪潮之下,我们有哪些思考?

思考1

以用地供给适配促具身智能高质发展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产业之一,具身智能产业是上海产业发展的必选题。面对用地成本高、增量空间有限的现状,如何配比适宜的产业用地空间成为上海的必答题。从用地需求看,与其他未来产业类似,具身智能产业发展需要的是研发、测试、中试、展示、办公、制造等多功能高集聚的复合产业用地空间,而不是单一类型产业用地。因此浦东张江、临港新片区、徐汇滨江和闵行马桥等具身智能重点发展区域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导向和企业发展诉求,通过用地规划等工作提前谋划复合产业用地比例结构,以适配空间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结合国内外具身智能产业园区数据,对具身智能各环节用地需求进行整理(表1),供用地规划参考。


    思考2
    以技术标准先行破生产制造参数竞赛困局
从制造能力看,长三角区域内供应链不存在明显的短板,但由于具身智能零部件缺乏明确的技术标准,导致上游部分供应链环节企业陷入参数竞赛,使得部分中间品在性能上可能是过剩的,从而造成生产资源浪费。不仅如此,技术标准的缺乏,使得各类终端制造企业只能根据各自需求提出生产要求,导致供应链难以整合。上海应率先建立引领性的标准体系,联合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加快制定涵盖智能体生产、数据格式、通信协议等关键领域的基础共性标准,实现跨区域技术和生产体系的互联互通。在国际层面,应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工作,将本土创新实践转化为国际规则话语权。通过构建完善的标准生态体系,有效降低技术创新和制造集成成本,塑造长期竞争优势。


思考3

以绿色低碳助力具身智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绝对规模看,具身智能并不属于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但是在2030年碳达峰的宏观发展背景下,具身智能产业产值的快速增长,必然面临较大的碳减排压力。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具身智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上游的硬件生产环节(制造端碳排放强度显著高于传统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数据传输环节(大规模低质量、高冗余数据的传输和存储)。为提升本地甚至长三角区域具身智能产业的低碳发展水平,上海可以主导建立绿色供应链追溯体系,引导长三角范围内企业披露具身智能零部件的碳足迹。同时对具身智能传感设备采集数据实施“碳标签”,强制压缩无效数据传输。

——————————————
图片来源:大疆创新科技、宇树科技、天链机器人、央视春晚